新年伊始,新一批汽车新政开始实施。回顾2016年,既是“十三五”起步之年,也是行业转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近年来发布汽车相关政策最多的一年。一年之中,相关各部委、学会、协会、技术管理机构等发布的各种与汽车相关的大小文件、标准不下几十个。文件多、政策多的原因有两大方面,一是新型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节能减排、智能制造等相关方面的政策;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兴起所需要的相关指导文件。
本文对2016年所发布以及之前发布的一些政策文件对汽车产业的影响进行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点多
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承继“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的精神,继续把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要求整个汽车产业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需求,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到2020年实现当年产销新能源汽车200万辆以上,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
文件中特意强调了作为新能源汽车技术核心的动力电池的提升工程,要求完善动力电池研发体系,加快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建设,突破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等的技术瓶颈。在关键电池材料、关键生产设备等领域构建若干技术创新中心,突破高容量正负极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电解液技术。加大生产、控制和检测设备创新,推进全产业链工程技术能力建设。同时,开展燃料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领域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点评]: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比,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建设相关能力和体系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了产业链的建设作用,强调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企业和关键材料龙头企业,并加速构建规范便捷的充电等基础设施体系。同时,新的《规划》中,不仅有与新能源汽车本身相关的着力点,在整体绿色环保产业、新能源与储能产业、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再制造产业等诸多领域都能看到汽车及相关产品的影子,可以说新《规划》对汽车产业进步的考虑是全方位的。
全国实施国五排放标准降雾霾
2016年初,环保部与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公告》。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已经提前实施国五排放标准的背景下,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将从2016年该公告发布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依次实施《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GB18352.5-2013)和《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GB17691-2005)中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即国五标准)的要求。
该《公告》称,根据油品升级进程,在全国范围内将分区域实施机动车国五排放标准。即一是东部11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和海南省)自2016年4月1日起,所有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汽油车、轻型柴油客车、重型柴油车(仅公交、环卫、邮政用途),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二是全国自2017年1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汽油车、重型柴油车(客车和公交、环卫、邮政用途),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三是全国自2017年7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重型柴油车,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四是全国自2018年1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柴油车,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
《公告》强调,汽车生产、进口企业作为环保生产一致性管理的责任主体,应按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其生产、进口机动车车型的排放检验信息和污染控制技术信息,检验合格方可出厂销售,确保实际生产、销售的车辆达到排放标准要求。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开展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督检查,对新生产、销售不符合排放标准要求车辆的,严格依法处罚;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车用燃油管理,推动油品升级,确保燃油质量。
[点评]:在全国部分地区经常在雾霾笼罩的严峻现实面前,原定于2018年在全国实施的国五排放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提前实施了。与之前实施国四排放标准时的情形类似,国五排放标准的实施也必然带着许许多多产业链中较难克服的问题。与国四排放标准相比,国五标准大幅提高了排放控制要求,其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值加严25%~28%,颗粒物的排放限值加严达82%,同时增加了“颗粒物粒子数量”这一污染物控制新指标。相比企业困境,企业的各种处境与国家的决心和环境现实相比,只能用微小来形容,惟有不断攻坚克难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动力电池成新能源产业发展关键
如果说2015年是新能源汽车的元年,那么2016年可以称得上是汽车动力电池的“元年”了。这里所说的“元年”并不单单是指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大发展而带来的汽车动力电池总量呈现数倍的增长,而更多是指有关部门对动力电池的指导文件之多,动力电池本身的关键作用和所带来的问题之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首先是2016年第一天就开始实施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规定,工信部负责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工作,组织对企业申请材料进行复核、抽检、公示及公告,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名单并实施动态管理。《暂行办法》适用于中国境内所有类型的锂离子电池行业生产企业,包括从事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含电解质)、单体电池、电池组等生产的企业。
在此之后,《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也随之登台。两文件分别指出了加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管理,规范行业发展,推动废旧动力蓄电池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必要性。在前一《规范条件》中写明,综合利用是指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多层次、多用途的合理利用过程,主要包括梯级利用、资源再生利用、原材料能量回收利用等。在后一《暂行办法》中规定,新建、改扩建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企业应符合《规范条件》要求;对不符合本规范条件的现有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企业,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尽快达到《规范条件》相关要求。
为促进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提升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指导、规范和引领作用,工信部在有关《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的通知中指出,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安全等关键技术指标,与锂离子电池的选材、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密切相关,不能仅仅依靠对最终产品的鉴定和测试来保证。因此,单一化的标准体系模式已难以适应锂电池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以综合标准化为手段,推进锂离子电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标准的制定。标准体系的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锂离子电池标准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初步形成科学合理、技术先进、协调配套的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总体上满足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需求。
在《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中,从生产能力、安全要求、研发能力、回收利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大幅度修改,并首次提出将“动力蓄电池”的叫法修改为“动力电池”。在相关产能上征求意见稿提出,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亿瓦时,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亿瓦时,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000万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万套或40亿瓦时,生产多种类型的动力电池单体企业、系统企业,其年产能力需分别满足上述要求。同时要求,企业应在动力电池产品的安全性、一致性、循环寿命等方面制订不低于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并予以实施。而且更进一步,要求相关企业近两年内没有出现过生产经营和产品应用的重大安全事故。
[点评]:作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中之重和核心中的核心,由于在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具有举一发而动千斤的作用,并且在客户实际使用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少的安全隐患,再怎么强调动力电池的严格管理也不为过。尽管相关管理规定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受影响较大的企业也发出过微词,对一些管理细则提出过改进意见甚至是牢骚与不满。但总体而言,正是由于有关部门及时抓住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核心之核心,才使得2016年在2015年所谓新能源汽车产业元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同时,有关汽车动力电池这么多“苦口婆心”式的管理办法出台,也体现了一个行业的责任和良心,其中首要的一条便是新能源汽车再怎么发展也不能成为一个不安全的行业。
生态绿色评价引领未来发展
对于绿色生产与绿色经济的发展,2016也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在工信部发布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未来5年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也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推进绿色发展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该《发展规划》要求,紧紧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以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提高绿色国际竞争力,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在汽车制造领域,推动电动汽车等绿色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主要产业初步形成绿色供应链。
与之相对应,于2015年开始发布实施的《中国生态汽车评价规程》(C-ECAP),同样是是基于生态设计的理念,在汽车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内,对汽车产品健康、节能、环保等绩效指标进行的综合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生态汽车等级划分的认证活动。在随后于2016年一年所进行的测试评价中,包括中国自主品牌在内的不少车企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C-ECAP评价在促进汽车企业在生产、制造、使用、回收等环节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政策要求的同时,也为消费者购买生态汽车提供了可靠参考。
2016年开始实施的《汽车绿色轮胎等级认证》(C-GTRA),作为国内第一个汽车轮胎绿色产品自愿性认证项目,得到国家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认可和支持。在随后进行的相关批次的认证评价中,相关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轮胎企业的产品得到业界以及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使得汽车绿色轮胎等级认证这一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要求的自愿性产品认证项目,在建立公平、客观、高标准的汽车绿色轮胎等级评价体系中,为消费者提供了专业的汽车轮胎消费参考,同时也加快了相关轮胎企业的国际化步伐。
[点评]:绿色发展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几乎所有产业,乃至国家长期持久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家有关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发展方针指引下,汽车领域的评价体系已经从最初涉及基本安全的C-NCAP走向C-ECAP与C-GTRA,将来还会有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评价体系加入。有了绿色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有了与之配套的绿色评价体系,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之路是很明朗的。
总体技术路线图展现未来发展前景
与多年前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一脉相承,2016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从技术角度勾勒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景。技术路线图开明宗义地指出,大力发展汽车技术是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减轻环保压力、实现《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技术路线图总体目标中,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将先于产业规模,在2028年提前达到峰值,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对国家相关战略的最好承诺。在总体目标中,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产品,汽车产业初步实现电动化转型;智能网联技术产生一系列原创性科技成果,并有效普及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成熟,持续创新能力具备国际竞争力。以上这些,语气上基本客观,显示出技术路线图制定者心里既有实现总体目标的信心,同时也有实现总体目标的相应措施和手段。
具体指标涉及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三个方面。整体来看,技术路线图按照市场需求、产品应用、产业基础三个层次,分为2015~2020、2020~2025、2025~2030三个阶段,对上述三个大方向的目标进行分解,实事求是地把技术路线图划分定义为三个层次,以求按照汽车生态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律真正把握住汽车产业的升级发展。
[点评]:技术路线图并不是只展示方向性的前景,而是分别在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三个汽车未来发展领域纳入了近、中、远期目标,并将每一个方向上的技术再细化,落实到企业够得到、摸得着的地方,使相关企业心中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与各种专用技术相对应,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共性技术当然也不能忽视,例如与任何一种技术路线都相关的轻量化技术。在这一点上,技术路线图不负众望,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和规划。